来自https://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9285214
<https://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9285214>


决策树(decision tree)(二)——剪枝
**注:本博客为周志华《机器学习》读书笔记,虽然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但是其中仍然有大量文字摘自周老师的《机器学习》书。 
决策树系列博客: 
1. 决策树(一)——构造决策树 <http://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0184415> 
2. 决策树(二)——剪枝 <http://write.blog.csdn.net/mdeditor#!postId=79285214> 
3. 决策树(decision tree)(三)——连续值处理
<http://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9396893> 
4. 决策树(四)缺失值处理 <http://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9413610>

前面在决策树(decision tree)(一)
<http://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0184415>中介绍了几种对结点划分的方法(
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基尼指数),在这篇博客里主要介绍剪枝,即; 
1. 预剪枝(pre-pruning) 
2. 后剪枝(post-pruning) 
首先剪枝(pruning)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决策树模型的过拟合
。因为决策树算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正确的分类训练样本,不停地对结点进行划分,因此这会导致整棵树的分支过多,也就导致了过拟合
。决策树的剪枝策略最基本的有两种:预剪枝(pre-pruning)和后剪枝(post-pruning):

* 预剪枝(pre-pruning):
预剪枝就是在构造决策树的过程中,先对每个结点在划分前进行估计,若果当前结点的划分不能带来决策树模型泛华性能的提升,则不对当前结点进行划分并且将当前结点标记为叶结点。
* 后剪枝(post-pruning):
后剪枝就是先把整颗决策树构造完毕,然后自底向上的对非叶结点进行考察,若将该结点对应的子树换为叶结点能够带来泛华性能的提升,则把该子树替换为叶结点。
一、预剪枝(pre-pruning) 

        关于预剪枝(pre-pruning)的基本概念,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就直接举个例子来看看预剪枝(pre-pruning)是怎样操作的。数据集为(图片来自西瓜书): 


这个数据集根据信息增益可以构造出一颗未剪枝的决策树(图片来自西瓜书): 

下面来看下具体的构造过程: 
前面博客(决策树(一) <http://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0184415>
)讲过用信息增益怎么构造决策树,这边还是用信息增益构造决策树,先来计算出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值: 

因为色泽和脐部的信息增益值最大,所以从这两个中随机挑选一个,这里选择脐部来对数据集进行划分,这会产生三个分支,如下图所示:
但是因为是预剪枝,所以要判断是否应该进行这个划分,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划分前后的泛华性能是否有提升,也就是如果划分后泛华性能有提升,则划分;否则,不划分。
 下面来看看是否要用脐部进行划分,划分前:所有样本都在根节点,把该结点标记为叶结点,其类别标记为训练集中样本数量最多的类别,因此标记为好瓜
,然后用验证集对其性能评估,可以看出样本{4,5,8}被正确分类,其他被错误分类,因此精度为43.9%。划分后: 划分后的的决策树为: 

则验证集在这颗决策树上的精度为:5/7 = 71.4% > 42.9%。因此,用 脐部 进行划分。 
        接下来,决策树算法对结点 (2)
进行划分,再次使用信息增益挑选出值最大的那个特征,这里我就不算了,计算方法和上面类似,信息增益值最大的那个特征是“色泽”,则使用“色泽”划分后决策树为: 

但到底该不该划分这个结点,还是要用验证集进行计算,可以看到划分后,精度为:5/7=0.571<0.714,因此,预剪枝策略将禁止划分结点 (2) 。对于结点
(3) 最优的属性为“根蒂”,划分后验证集精度仍为71.4%,因此这个划分不能提升验证集精度,所以预剪枝将禁止结点 (3) 划分。对于结点 (4)
,其所含训练样本已属于同一类,所以不再进行划分。 
        所以基于预剪枝策略生成的最终的决策树为:


总结:
 对比未剪枝的决策树和经过预剪枝的决策树可以看出:预剪枝使得决策树的很多分支都没有“展开”,这不仅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还显著减少了决策树的训练时间开销和测试时间开销。但是,另一方面,因为预剪枝是基于“贪心”的,所以,虽然当前划分不能提升泛华性能,但是基于该划分的后续划分却有可能导致性能提升,因此预剪枝决策树有可能带来欠拟合的风险。

二、后剪枝(post-pruning) 

        后剪枝就是先构造一颗完整的决策树,然后自底向上的对非叶结点进行考察,若将该结点对应的子树换为叶结点能够带来泛华性能的提升,则把该子树替换为叶结点。前面已经说过了,使用前面给出的训练集会生成一颗(未剪枝)决策树: 


        后剪枝算法首先考察上图中的结点 (6),若将以其为根节点的子树删除,即相当于把结点 (6)
替换为叶结点,替换后的叶结点包括编号为{7,15}的训练样本,因此把该叶结点标记为“好瓜”(因为这里正负样本数量相等,所以随便标记一个类别),因此此时的决策树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57.1%(为剪枝的决策树为42.9%),所以后剪枝策略决定剪枝,剪枝后的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接着考察结点
5,同样的操作,把以其为根节点的子树替换为叶结点,替换后的叶结点包含编号为{6,7,15}的训练样本,根据“多数原则”把该叶结点标记为“好瓜”,测试的决策树精度认仍为57.1%,所以不进行剪枝。 
        考察结点 2
,和上述操作一样,不多说了,叶结点包含编号为{1,2,3,14}的训练样本,标记为“好瓜”,此时决策树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71.4%,因此,后剪枝策略决定剪枝。剪枝后的决策树为: 

        接着考察结点 3 ,同样的操作,剪枝后的决策树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71.4%,没有提升,因此不剪枝;对于结点 1
,剪枝后的决策树的精度为42.9%,精度下降,因此也不剪枝。 
        因此,基于后剪枝策略生成的最终的决策树如上图所示,其在验证集上的精度为71.4%。


总结:对比预剪枝和后剪枝
,能够发现,后剪枝决策树通常比预剪枝决策树保留了更多的分支,一般情形下,后剪枝决策树的欠拟合风险小,泛华性能往往也要优于预剪枝决策树。但后剪枝过程是在构建完全决策树之后进行的,并且要自底向上的对树中的所有非叶结点进行逐一考察,因此其训练时间开销要比未剪枝决策树和预剪枝决策树都大得多。

参考文献 
[1]: 周志华 《机器学习》 

友情链接
KaDraw流程图
API参考文档
OK工具箱
云服务器优惠
阿里云优惠券
腾讯云优惠券
华为云优惠券
站点信息
问题反馈
邮箱:ixiaoyang8@qq.com
QQ群:63753833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