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序员这条道路上走过了十一年,即将迎来第十二个年头。之后是否是一个新的轮回?十一年前,从高校
毕业后去哪里是当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早在大二第二学期时就没有了要考研的打算,经常翘课回到宿舍鼓捣各种计算机软件,还记得当时最感兴趣的就是3DsMax和Flash了。这两款软件在
那时风靡全球,当我第一次看到绚丽的动画效果,就被深深的吸引以至于“荒废”学业。在迈出象牙塔的时候,希望可以在动画领域有所发展。


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互联网,但能提供的信息与现在相比还是很少的。那一年的阿里、腾讯还没有发展到如今的体量,也没有听说过XX公司校招的消息。家乡的城市里没有动画领域的公司,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人才需求,几经辗转“落草”成为一名室内效果图设计师。虽然没有找到最渴望的工作,这份工作倒也可以让我继续接触3DsMax并学习各种渲染器的使用,于是走上了一条成为动画设计师的“曲线”道路。在这家公司,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500¥。小公司没有社保,也没有公积金,这几张“毛爷爷”便是全部(与后来的很多同事聊天,第一份工资没有找到比我惨的)。由于本人并非“美术”相关专业出身,很快老板要求我自费学习相关知识(必须要报培训班),否则就得“净身”出户。这些培训班一般需要1~2万的费用,对于已经踏入社会的我是没有那么多钱的。想想父母供我上大学,已经倾其所有,怎么可以跟家里
再次开口呢?

进退两难的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那一年,有几个同班同学都被中国电信下属的一家IT公司,在当时也是省内最好的软件公司录用了。迫于经济问题,我放弃了那份设计工作,在这家IT
公司的官方网站,投递了简历。然而在等待了一周之后,也没有接到任何电话。我找到那家公司,然后又走到人力资源办公室,来了一场“毛遂自荐”(
现在对于怎么突破保安,进到公司内部的事情记不太清楚了)。经过三个项目经理的面试,我进入了IT!


如今的我早已是一名“合格”的“北漂”,凡是符合“北漂”的属性,我都具有。这些年工作过好几家公司,从最小不足10人的连“创业”公司都谈不上的小公司,到国内一线或二线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年认识了许许多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其中既有中国第一代的IT长者,也有与我同龄的哥们,还有如今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早年间的很多同事,好多都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一部分依然将自己固定在北京,还有少数人则换了一个城市发展。


这些年一直在IT领域,但在业务方面则接触了很多其他行业的内容,例如:化工、石油、金融、视频、零售、旅游等。化工、石油方面的业务基本都是早期做传统软件时接触的,其他几个行业则是在互联网公司所涉猎的。


就我个人而言,在2007至2010年一直在传统软件行业工作。在这段时间内,Java方向的毕业生一开始学习和接触的便是J2EE、Spring、Struts1.0、
Struts2.0、Hibernate;前端工程师则会接触jQuery、Dwr、Prototype、Extjs等js库;传统软件更偏爱于商业数据库,如DB2、Oracle、SqlServer等,小项目才会用到MySQL。这些技术从开始学习到入门,一般半年足矣熟练。这期间虽然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由于认识上和对未来预期的不足,好多经验都没有沉淀(比如整理文档、写博客),导致后来偶尔要用到前面的技术时,很多内容还得百度。这一点希望刚开始工作的工程师们,以我为戒!

那时候整天感觉技术已经学得差不多了,而且觉得这些技术即便是初中生学习也花不了太多时间,于是一度对技术失去了最初的那般热情!可是,外界的变化是不以主观所影响的!

随着电脑的普及、居民消费习惯的转变,迎来了中国
互联网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投身于互联网,一些传统软件公司也发生了向互联网公司的自我革命。投资人带着大把的RMB投入了看似星光熠熠的互联网天空,IT人才也面临着巨大的缺口。一大批IT工程师被这股浪潮从传统软件推向互联网的彼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整个过程究竟持续了多久,我不知道,反正是被海浪推着。跟刚毕业时的感觉有些类似,此时也感到迷茫,但并不惊慌。


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以前的一些技术似乎成为了鸡肋。很多公司对IT岗位进行了更细粒度的划分,例如网页前端、IOS前端、Android前端等前端职位。一时间,前端人才成为了IT工程师中的香饽饽。对于后端开发人员,则开始向互联网思维、高并发、网站架构等方向发展。这个阶段的多次面试,让我遭受了滑铁卢般的打击。关于数据库和web服务高并发的知识,一时间成为我最大的短板。后来将面试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把这一块内容补充得看起来不太短。


这些年,一些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例如:Symbian、Flash等,导致很多工程师一时间手足无措。自己此前积累的很多AS、Flex及Flash相关的经验,似乎瞬间蒸发了,不会有公司感兴趣于这些技术。那一刻,我甚至希望有人还能考考我这方面的面试题;那一刻,我对于自己所熟知的其他技术,也开始有了担忧。我自己需要一次自我革命!


我的这次职业革命,起源于在某BAT的经历。当时主要做大数据平台相关的工作,虽然已经接触到一些大数据的东西,但都仅仅是对API的调用或封装。“大数据平台工程师”这样的头衔之下,却依然使用着软件或互联网开发使用的技术,这让我不是很满意!随着与和仲的沟通交流,自己一方面弥补Hadoop相关的知识,一方面钻研Spark的底层实现。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我认为应该可以找一份更接近大数据的工作了。事与愿违,很多公司一拿到我的简历,看了之前的工作经验后基本还是让我做互联网方面的工作。期间还专门找到美团大数据部门的一些领导,给我的回话是暂时没有这方面的“坑”!

没有想到即便是在行业内部“转行”,也有这么大的阻力和芥蒂!
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在某二线互联网公司担任了大数据平台架构师的工作。这份工作让我对大数据如何服务于社会和人群,有了更多思考。大数据技术如果不能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技术。为了能够将业务部门产生的数据利用起来,通过ETL、统计、算法分析后,给业务部门的决策能够起到更多的支撑作用。大数据的技术有很多,如果将这些技术通过平台化的手段凝聚成一股更大的力量,那么大数据才算是“大数据”。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作为“大数据”架构师是不称职的,大多数技术都马马虎虎,我需要一种来自更底层的力量支撑。现如今,我在在360负责Spark的运维、优化、功能扩展方面的工作。每天的主要工作包括系统运维、性能调优、源码分析、功能改进,对Spark陆续进行优化、扩展。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我的一些工作经历!但是从中反映了两个现象——“被动革命”与“自我革命”。所谓被动革命,有点像《白鹿原》中的黑娃或是《红高粱家族》中的余占鳌。主动革命则是鹿兆鹏或张俊杰。我在刚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和走上互联网开发的经历,其实都是被动的过程。被动的时候,人往往会比较迷茫!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没有主动思考。这种思考既包括技术方面的,也包括对于人生规划的。被动革命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工资较低、技术不达标、准备不充分的特点。而自我革命是经过充分思考后,在技术和发展方向上做好了准备的,一般不会出现技术不达标的情况,也会有更高的报酬。

人的自我革命和人类社会的自我革命有着相类似的地方,解放更多的生产力,代表着你有更强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我并没有充足的论据去论证自我革命的重要性,仅限于我的个人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我现在的工作虽然也很辛劳,但是每天都在研究不同的东西。不会像web开发一样,每天都是业务、CRUD这些干多了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也属于自我革命的一种收获吧!

友情链接
KaDraw流程图
API参考文档
OK工具箱
云服务器优惠
阿里云优惠券
腾讯云优惠券
华为云优惠券
站点信息
问题反馈
邮箱:ixiaoyang8@qq.com
QQ群:63753833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