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一世界


所谓“一念一世界”,这是佛教里的一种说法。不过,去除宗教意味,这话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客观、非常实在的描述。因为,我们生活在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之中,近代西方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描述,他说,“没有所谓的现实,只有对现实的理解”(“There
is no reality only perception”)—— 当然,这话稍微有点过了。



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小小的观念被改变之后,整个世界就随之而变。
而且,整个世界的变化通常并不是很小的变化,而是整个世界会彻底地变成完全不同的、甚至无法提前推理的另外一个样子。


先讲个跟阅读最相关的例子。很多人误以为“泛读”的意思是“泛泛地读”,学校里的很多老师也没文化,所以也这么讲,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其实,这个“泛”字,是广泛的“泛”,所以,“泛读”的意思是“广泛地读”,就是说,阅读的范围要广……
你看,对一个字的理解差异引发了多大的误导?

再讲个最近的例子。我在罗辑思维出品的得到上开通收费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后,成了罗辑思维员工最喜欢的作者 ——
这真的不是吹牛,因为我经常请他们吃饭。没有人不喜欢经常请客的人罢?

他们告诉我,他们内部开会的时候,说,

你看看李笑来,那么有钱还那么努力,他赚不到钱谁能赚到钱?这话真的是莫大的褒奖,不过,确实有不对的地方。哪儿不对呢?

努力,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概念,正如坚持这个概念在我的世界里也不存在一样。

我一向有个看法,若是某件事儿你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 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你骨子里不愿意做啊!
“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完全比喻的说法,我们的底层反应来自于内脑与脊髓连接处,也就是说,那儿还真的是大脑深处(你看,相对来看,“内心深处”是一个相当落后的概念)……
你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可能做好的,不可能做成的,不可能的!不信你就试试?再试试?反正你这辈子都放弃那么多回了,再多一次无所谓的。

我很早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我磨炼出一个策略。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比如说,以我目前的情况,用写文章赚钱,我是很难有动力的,至少不会有极大的动力 ——
这只是大实话。那怎么办?我得想出个办法,赋予它一个重大、甚至伟大的意义。于是,我决定,这个专栏赚到的所有税后收入,我都要捐出去,放到一个鼓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奖学金里去……
接下来发生的变化是这样的,我的大脑开始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意层出不穷…… 为什么?因为我算了一下,在目前的订阅量下(当时的订阅量大约 6 万,截至
11 月 23 日,订阅量大约 9.3
万),相当于是每字一百元,于是,只要我写出个二三十个字的句子,就相当于能够资助一个优秀学生一年的奖学金,两千块。一篇文章按两千字左右计算,那就相当于能帮助一百名大学生……
这动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写着写着写高兴了,就不管字数了,超出一点就超出一点罢,反正得缴税,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啊!


所以,你现在能明白了罢?对于我这种人来说,一旦决定做什么事情,是用不着坚持的,用不着努力的,一念一世界,在我们这种人的世界里,这不是那种苦哈哈的坚持,臭哄哄的努力,这叫什么?这是干脆停不下来啊!这是多有意思的事儿啊?谁敢拦着我我就跟谁急!



这种策略我用了一辈子。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考 TOEFL/GRE
,要背两万多个单词。这一听就是苦差事。刚开始我也这样觉得:靠,这哪儿是人干的事儿啊?!然后,我就花了一个下午琢磨,有没有办法把背单词这事儿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呢?很快我就想到一个。考过
TOEFL/GRE,拿到高分,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那…… 一个单词就是第一年就相当于 50
块钱,这一想就很爽啊!原来我计划刚开始先每天背五十个单词适应一段时间呢,想到这一层,马上决定,不行,第一天就要赚上 5000
元!这一转眼都是许多许多年前的事情了,你能想象在那样的时代里,一天赚上 5000 元人民币是什么心情吗?!到了第二个月,我觉得很不过瘾,于是开始每天赚 1
万元人民币,试了试,觉得也不是太难么!—— 当然,后来真到了新东方开始教书,发现年薪百万是扯淡,税前都做不到,我连讲课带写书,好不容易折腾到税后年薪 50
万…… 在那里赚了七年的钱。算算每个单词竟然粗略相当于 175 块钱…… 也是醉了。

所以,你看,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往往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却是整个世界的差异。


一念一世界。这是很实在的道理,一点都不虚。所以,对我来说,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上每周跟大家一起升级一个观念,就相当于带着几万人每星期都要穿越到下一个“平行世界”,真的很爽,爽到根本停不下来的地步,你觉得我需要坚持吗?我需要努力吗?你现在还觉得这两个概念有意义吗?它们完全没用。所以,在许多年前,我就把这两个概念从我的脑子里踢出去了。




今天的分享原则

首先,我一定不会在这里“掉书袋”给大家看,这没什么意思。

其次,我不会给大家一个长长的书单,这更没什么意思。

最后,我有一些说好听了就是不寻常说难听了就是不正常的看法,不过,我会尽量直说,但,需要你们自己思考那些看法是否有参考价值。我没有强求他人同意我的看法的习惯。




我的读书路径与境界更新

读书这件事儿,最初的时候,很难做到“目标明确”。而且,一上来就目标明确,很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个严重后果,失去获得意外好运的机会。
小时候没有理想,我觉得是正常的,小时候有的都是空想…… 真正有意义的理想是逐步靠积累打造的,而不是随口说出来的 —— 随口说出来的,其实只不过是吹牛皮而已。

所以,在第一个阶段里,甚至直接就应该是“漫无目的地读书”,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能读到什么就读什么…… 不用挑,因为“挑书”也是一种逐步积累的能力。

回顾我的读书经历,大约在 28
岁之前,我读书是非常杂的,连那时候男生不屑于读的言情小说我都可以读得津津有味。现在回头看,这种“饥不择食”有很大的好处,随便罗列也起码三个:

> 1. 阅读变成了吃饭一样的需求,不读脑子就饿……> 2.
经常有各种意外的好运,从莫名其妙的地方读到了原本可能不可能获得的知识。比如,从一本深刻批判刘晓波的书里,知道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那本书的书名是《抓住幕后黑手刘晓波》……>
3. 一不小心就积累了足够的里程 —— 你要知道,驾驶经验远比驾驶技巧重要得多……

另外,我有个当图书馆馆长的妈妈,所以,从小就懂一些基本的选书原则。因为我早就公开写过了,所以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


到了第二个阶段,你就不得不挑书了。因为挑书的能力,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必然逐步形成。我从来不向别人索要书单,因为最初的时候就觉得那没啥用,那是肯定别人的书单,那肯定不是我的书单;后来更是庆幸,思考久了,观察多了,就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向别人索要书单是使自己的挑书能力逐步退化直至为零的最有效方法。

你的挑书能力,不可能不长进的 —— 除非你一定要让别人帮你挑书。我说我自己的经历。注意,我的选择结果并不重要,我的选择原则才也许有价值参考。

读着读着我就开始觉着《读者文摘》貌似比《青年文摘》强一点?选一个就行了。再后来发现读者文摘里有太多编造的故事,就看不下去了……
后来换成了《读书》,觉得还不错。



读着读着发现读小说固然有趣,但对自己思考未来没啥帮助,而且娱乐类的内容,影视貌似更有意思,更复杂,更有嚼头,于是,我就开始只读非虚构类书籍了,虚构类的快感,重点转向到影视作品中去寻找。

随着年龄的增加,好奇心也开始进化,越来越发现,猎奇的价值几近于零,于是越来越倾向于读那些符合科学方法论的文字……


就好像很多小众电影非常惊艳,奥斯卡获奖影片里其实也有不少烂片一样,所谓的“经典书籍”,貌似价值并不高(学术经典是另外一回事儿),于是,果断放弃了对“读完大师经典小说”的迷恋……

这里有一个重点分享:

后来我发现,自己更喜欢那些“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大多数所谓的知识,是没有繁殖能力的,在我眼里顶多算作是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信息。
比如,你知道“鬯”字的读音,比如你知道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名字里最后一个字其实真的读作 “kè” 而不是
“què”,比如你知道有的人是三色视觉而有的人是四色视觉,又或者人群中大约有 7% 的人有强光反射症状,抬头看一眼太阳就要打一个喷嚏……
这类信息,没有什么繁殖能力,它们不是那种你可以用来创造新知识、新内容的东西。(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就是喜欢这种冷知识,并且以懂得多而自得……
这是他们的选择,起码也是一种选择。)

于是,基于两个价值观:

我需要认清现实并思考未来我更喜欢有繁殖能力的知识我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这类领域之中:

非虚够类英文原版心理学经济学策略学脑科学

在这些领域里,又是抓到什么看什么…… 看着看着就又开始会挑了,哪个出版社更靠谱,哪个作者更有趣…… 然后很快就又进入了我的第三个阶段。

到了第三个阶段,我读书开始变少了,整天读的都是各种学术文献 —— 我购买了几乎所有我能买到的国外电子图书馆的会员,闲着没事儿就在里面翻,真的比 Google
里能找出来的东西有意思多了。

学术文献和通俗读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的写作态度。
学术论文的作者,通常并不关心读者是否能够读懂,他们的想法是,自圆其说且尽量写清楚是我的事儿,能否读得懂是你的事儿,我才没空掰开了揉碎了生怕你读不懂呢。所以,大量阅读学术论文,真的是非常锻炼阅读理解能力的,注意我的措辞,不是阅读能力,而是阅读理解能力,重点在于理解能力。这个我一会儿还会提起。


批量阅读学术文献就好像是从父母的庇护下离开而后独立生存一样,刚开始的时候甚至有点害怕,但没多久,就开始可怜起过去的自己,怎么那么傻,竟然总是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来什么都没有呢?本科教育结束之后,理论上来讲,就应该大部分时间用来读学术文献
——
可惜,貌似我们国家的人根本没有这个观念。学术研究被翻译成通俗读物,这个时间滞后实在是太严重了。比如,学习关键期理论,早就被质疑得体无完肤的二十年后,还在中国大行其道,说小时候学不好外语长大了就废了……
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坑人啊!大家有空可以去 zhibimo.com 上翻翻我懒得出版的一本书,叫《人人都能用英语》,一定大呼小叫,竟然被骗了那么久!



到了第四个阶段,我赶上了好时候。我三十岁的时候,是 2002 年,在那前后,我们在国内已经可以通过信用卡在 Amazon
上买原版书了。又过了一些年,电子书已经普遍到绝大多数有价值的原版书都有了电子版……
于是,不知不觉之间,我在自己的电脑上给自己建了一个图书馆。这个时候,我也基本上到了需要大量检索阅读的阶段。所谓的检索阅读,就是“有目标的阅读”,大抵上知道哪些书里有哪些领域的内容,把它们保存在电脑上(Mac
这点非常好,因为有很方便的系统级别的全文检索功能,所以你甚至不需要花费时间为电子书分类,统统扔进一个文件夹就好),需要什么的时候,就通过关键字搜索,把那部分内容找出来参考……

过了四十岁,我进入了第五个阶段。我又回来了,什么都看,虽然总是不由自主地挑 —— 挑书已经成了一种内建的能力,有的时候得刻意控制才能做到当它不存在。
为什么又回来什么都看呢?因为目的性没必要那么强了,更为重要的是,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更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别说书了,连 APP
我都会找时间认真研究那些看起来并不适合我的东西。比如……
比如陌陌。为了研究明白陌陌的主流用户究竟是怎么想事儿的,我甚至用五六个手机注册了不同的帐号,扮演不同的角色,陆续玩了半年还多……
期间的见闻,足够我写本小说玩的。最近我又迷上了另外一个
APP,快手,绝对是大开眼界。书也一样,最近的几个星期里,我一直抽空就看一本网络小说,《死人经》,特别长,一千多章……
我没办法给别人解释为什么我会迷上这个,说实话,我迷上的并不是那个小说本身,而是那么长的小说有那么多的人磨磨唧唧地跟着,我很想知道那些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在我眼里,了解真实的世界很重要,尤其是对我这种终极宅男来说更是如此,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虽然很难,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以上,就是我多年来的读书路径,从泛到精再回到泛……

还有另外一个维度的路径:

从全盘接受,到部分接受,到不能接受的部分也多想想……

我觉得这是三个境界。所有人都是从第一个境界开始的,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常常说的话吗?

你别跟我犟,我告诉你,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随着阅读能力的积累(你看,挑书都是积累出来的能力),你就会跟我一样发现无论什么书,都有你完全无法接受的部分,或者干脆是完全不应该接受的部分,你开始思考,你开始判断,你开始筛选,你开始取舍……

过了四十岁,我进入第三个境界之后才觉得庆幸,第二个境界虽然比第一个境界好,但说实话真的没好出多少……
常常会因为一时的好恶错过很多的精彩。现在的我,感觉世界广阔了很多。境界不同之后,也就完全没有了什么心理负担。别说我正在读《死人经》这事儿我不觉得
low,我连偶尔看看咪蒙的文章这事儿,我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 反正我们有本事在任何地方都学到我们应该学到的东西。

阅读的目的

我用了“阅读”这个词,而不是“读书” —— 因为大家也看到了,在更多的时间里,我读的不是书,而是学术文献…… 我总觉得通俗读物还是很慢,得等 Malcolm
Gladwell 这类人把学术文献翻译成通俗读物,这个路径太长了,直接读学术文献效率更高。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啊:

改变生活

知识改变命运不是空话。最值得拿出来当例子讲的是这么一件事儿:

上个世纪九零年,我还在读高中的某一天下午,走在街上,那大街上搭了个台子,边上人头攒动,敲锣打鼓,鞭炮声此起彼伏,干嘛的呢?抽奖。一块钱一个,刮刮乐 ——
最大的奖是一辆江铃小汽车…… 那尖叫声,那唏嘘声,那人来人往,那个热闹,把我吸引了过去,我用兜里仅有的两块钱,挂了两个 …… 当然什么都没中。

没过多久,我学了一点概率常识 —— 恍然间发现,以前的自己太傻了!任何一个认真学过概率论的人,其后是不可能去买彩票的,因为那等同于对自己智商的侮辱……
你明白了罢?所谓的智商,是可以学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另外一个是儿是关于我老婆的。许多许多年前,我们刚在一块儿的时候,我们有过一次剧烈的争吵。第二天,她跟我说,其实我不想跟你吵,一点都不想,可是我昨天就是控制不住……
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又过一会儿,说,肚子疼,很疼 —— 然后随口说,可能是要来事儿了。


我愣了一下。隔天自己抽时间跑去图书馆。一下午查了若干本书,才明白,原来有相当大比例的女生,在经期前后会有激素水平的巨大波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情绪失控。可实际上,临床上早就有很多可以用来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副作用。我做了一些摘抄,给她看,然后带她去医院让大夫给她开了药……
以后的许多年里,偶尔也有起伏,但一般都是她自己先说,“没事儿,想来应该是这两天就这样罢,我把药吃了,多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许多年后,提起这事儿,她的慨叹是,“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啊!”

所以,对我来说,阅读的目的很清楚,改变生活。改变生活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习得新的技能。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是靠看书学会游泳的。这一点罗永浩可以作证,因为他的蛙泳是我站在游泳池边上仅靠说话教会他的……

通过阅读学会任何技能

我相信,在有时间有耐心的情况下,任何技能都是多多少少可以通过阅读习得的。先给大家看个最近的例子。

大家可以去看看 2015 年 8 月 14 日我发第一篇微信公共帐号的排版。


说实话,当时也没觉得什么。过了十来个月,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文章排版太难看了!怎么办?学呗!我不是设计师。排版这事儿,关乎设计,一个大多数人觉得神秘的技能。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微信公共帐号的排版太难看了,难看到自己受不了的地步……
可我又不是设计师,怎么办?没什么怎么办的,跟以前一样,找几本排版方面设计书看麽。看来看去,把自己逗乐了,怎么这么简单的东西早不去折腾一下?告诉你,中文排版跟英文排版不一样,由于中文笔画众多,放在一起就感觉密密麻麻……
中文排版想要好看,其实根本用不着挑字体的,一般来说,系统字体就足够好看…… 最关键的点只有两个:

一定要设定一个行间距(比默认的大一点)一定要设定一个字间距(比默认的大一点)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别的技巧了…… 真的没有了!

至于配色,看多少理论也没用,因为我色盲。有个冷知识,你可能不知道,人群中有大约
10%,是四色视者,大多数人是三色视者……好的设计师,常常是四色视者,这是他们天赋异禀的技能……
我这种色盲就算了罢,那怎么办?这世界很美好,网上有很多人家已经做好的配色体系…… 我就跑到网上搜索了以下,选择了一个大公司的方案,那个方案叫 Google
Material Design Color Theme。

等你过了 25 岁,回头看看初中高中教材,你会感到无比惊讶的:

怎么会这样?这么简单的东西当初却觉得那么难呢?

很多人只不过是没试过,所以,小时候觉得数学难,然后一辈子就那么觉得了…… 事实上,25
岁之后的你,只要学习习惯正常,很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把高中、本科某个整个一学期的数学教材全都过一遍,然后惊讶于自己当今的理解能力之强,更震惊于过去的理解能力之差。

所以,首先你要学会一点:

别总觉得“专业”这事儿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 —— 事实上,只要你学习能力专业,无论什么,其实都可以学得比较专业。

其次,你要学会一个特别重要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想过要学会的本领。我很早就有这个本事:

一本书,只要必要,即便是读不懂,也要读完。


谁说好书一遍就可以读懂了?谁说好书只能读一遍了?谁说一遍读不懂就不可以读很多遍了?这些问题问出来好像是废话似的,但你想想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败下阵来的。

为什么这个本领那么重要呢?

因为,这世界上真正有用的知识,真正有点难度的知识,从结构上来看,常常并不是线性的,不是那种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干掉大 boss 就通关的模式。
你想想看,没有难度的知识,是不是大家都学会了?乃至于相对价值优势并不明显?但凡有点难度的知识,从结构上来看,常常是递归的:

有些书是这样的:想要深入理解第一章,依赖于你对后面某一章,例如第五章的深入理解……

这样的结构,类似于数学里的递归。于是,这种结构的书籍,就是只能通过反复阅读才能厘清思路的。

如果递归这个词你理解着费劲,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使用另外一个类比来说明问题。你见过这种所谓的不可能图形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是在 2D 的平面上展现 3D
的立体世界。人类用了很多年才琢磨明白透视原理去作画,然后也常常需要阴影、虚实来辅助呈现。画一个三角锥,得用三根虚线来表明那些线条其实在后面的一个层次上,实线用来表示那些线条在前面的一个层次上……
如果不分层次全部使用实线,或者全部使用虚线,你就看不明白了,那个中间的点,凸凹不定……


所以,你可以这么想象,有些知识是平面的,相对好办一点,有些知识是立体的,但却在平面上展示,所以,你就得费劲一点,想办法搞清楚层次,搞清楚远近,于是,就得反复阅读,就好像在迷宫中反复行走反复试错最终找到通路一样。


事实上,连小说都是这样的,很多高手写的小说,经过刻意设计,若不是反复读个两三遍,很多地方就漏过了;高手拍电影也是这样的,穆赫兰道,禁闭岛,盗梦空间,低俗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这些电影都一样,看一遍不够,甚至有些看一遍都看不懂……

这个本领有了,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就是人们常常描述的那种所谓“有悟性的人”。读不懂不要紧,必须读完,并且反复读。要相信你的大脑有成长能力 ——
这一点真的放心了的话,你就必然是所谓的“有悟性”的人。什么叫悟性啊?就是想不通的东西反复想,想着想着,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上就找到通路了,这就是所谓的恍然大悟!



再次,你要理解一个重要的原则,其实就一个字:



学而不用,是绝大多数人的失败根源。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展开写了一本书,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去 zhibimo.com
去读《人人都能用英语》就好了。另外,还有一篇文章值得看《什么叫践行?》

最后,也是人们常常忽视的重要技能:

读书也好,学习也罢,一定是一种社交活动。


我总是花很长时间去读书评影评,为什么?很简单啊,在这个过程中,我总是能在别人的留言里发现自己阅读时的遗漏,总是有自己想得不够全面、理解的不够全面的地方,甚至会出现即便自己挣扎了,竟然也能鬼使神差地错过了一些重要内容的情况,你没遇到过吗?


现实生活中,读好书,也是提高自己社交层次和能力的最重要工具。我猜你早就注意到这个事实了。我和愉悦资本的戴汨同学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因为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本来聊的是一个项目,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发现俩人手机里的正在读书单,第一屏竟然是一模一样的。还聊什么项目啊?没意思,我们俩聊了一下午的书,开心死。后来就必须定期见面,吃吃饭扯扯淡,说说最近读过的好东西……
再比如,这已经许多年了,我和美团的王兴同学每次吃饭,他都要问,你最近读的哪本书最好玩?


过去,我们的生活圈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身边读书人密度总是很低,可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无论多冷门的书,都有人愿意在网上留下评论,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觉得网上的一切读书会都有各自不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豆瓣确实曾经是很好的社区。

升级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



1
阅读理解速度提升根本上只能靠积累


对于阅读理解这事儿,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掉以轻心,乃至于吃亏了都不知道。之前已经提到过,人们不由自主地把“阅读理解”简化为“阅读”,不由自主地轻视了“理解”。
事实上,深入理解是很耗时费力的事情。随便举个例子就知道了。小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学过比例,是吧?都阅读过,甚至感觉都理解过 ——
还做对过不少数学题呢,是吧?可是,你猜猜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在必要的时候更关注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大抵上 10%
不到。你观察一下股票市场上大多数人的行为就知道了。股票价格是绝对值,盈亏比例是相对值,本来应该只关注盈亏比例才对是不是?可你看看有多少人,看到一只股票,一看,一百多块钱一股,于是,直接的结论是,“已经太贵了……”,于是跑去买价格只有几块钱的股票,然后回到家里天天盯盘,凭空希望自己的股票仅仅因为目前绝对值低,所以将来那个绝对值可以增长几十倍……




以后你记着要经常观察。你会发现的,大多数人阅了也白阅,读了也白读,说他不懂他也不信,他说他知道,可偏偏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就好像“鬼使神差”一样去做违背教育违背知识甚至违背常识的事情。你再到互联网上搜这样一个句子“生了女儿+离婚”,明明初中的时候学过了,Y
染色体来自于男性,生男生女首先是概率问题,其次,非要怪,得怪男人,不是吗?没用的,他们别说理解了,就是阅读都貌似搞不完整。

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只能靠积累。而且还得刻意认真地积累。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我读书很快,身边的人总是问我,快速阅读的方法是什么?可是哪儿有什么快速阅读的方法靠谱啊?你的眼睛又不是摄像头,咔嚓以下一整页就“读完了”……
再说,即便是摄像头咔嚓一下就输入完毕,那还不是得靠 CPU 去处理?CPU
太差的话,处理速度就很慢,内存不够用的话,就没办法记住很多的内容乃至于无法随时调出必要的储备知识去辅助处理正在输入的信息…… 有的人的 CPU 是 4Ghz,
大多数人的 CPU 顶多 4Khz;有的人内存是 32G,大多数人的内存可能 32K 都不到,你说那处理速度和理解速度能一样吗?

好消息是,人脑的 CPU 和内存,天生都差不多,升级是逐步积累出来的。

Malcolm Gladwell
的书,异类,我是在从北京去深圳的飞机上读完的,四个小时左右,挺快的是吧?怎么做到的?其实,打开一章,通过细读引言,已经大抵上知道他要讲的东西是什么了,于是接着读,读到一个论断,然后往下看,就知道他要举例说明了……
再一看那个例子,是过去已经知道的例子…… 大致扫过核对一下,确定作者接下来两三页里讲的确实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于是那两三页一分钟内就翻过去了……

你看,这种快,不是靠眼球移动速度快,而是靠积累。所以,多读多记,就可以了,很朴素,是吧?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工具


积累是必须的,那除了积累之外,还有什么方法是真正高效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工具呢?这事儿还真的不是谁都知道的,只有两个字:

写作。

这个窍门,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描述:

像作者一样阅读。

在学习的领域里,这种手段司空见惯,再给你看一个背后的机理一模一样的窍门: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我主张遇到好书好文章好段落的时候,都要只字不差地阅读 ——
而且这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才可以得到的重要技能,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每当我这么讲的时候,总是只有少数人被触动,甚至被震动,瞬间明白自己之前哪儿错了,以后自己应该怎么办了……
而对那些跑过来问为什么呀的人,我知道他们基本上已经废掉了,因为这些人哪怕连小学课本都没有做到过只字不差地阅读过……
现在他们还在阅读的原因只是因为恐慌,只是因为知道别人都在进步自己却没进步所以非常着急而已,至于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不知道,不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甚至不敢知道。

但是,我可以迅速地教会你如何获得这种难得的能力。很简单,开始写作。

阅读的时候,稍不留神就可能三心二意地错过很多细节,你不耐烦了,还故意跳读、扫读、略读……

写作的时候,你只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没办法跳写、扫写、略写…… 除非你剽窃你拷贝粘贴……

所以,这是一种能力的筛选过程,你想想就知道了,
做不到只字不差地阅读的人,如何做到只字不差地写作?这也是为什么最终善于写作的人的比例在人群中千分之一都不到的根本原因。


我讲写作课的时候,总有人问我,我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太肤浅,不好意思拿出去给别人看。我只好告诉他们,这事儿在写作上没什么技巧,是你长期以来的阅读理解能力出了问题,你阅读不仔细,理解不深入,于是思考不全面不严谨不深刻,于是,有什么写作技巧能帮上你呢?没有。


阅读目标常常很宽泛,比如,改变自己的观念。写作目标反过来来却常常很具体,比如说清楚一个观念。所以,有写作目标的人,相对来看是更能做到“有目的阅读”和“主动阅读”。

许多年前,我教 TOEFL 考试的写作,题库里的第一道题问,“人们为什么越来越长寿?”


这个貌似意义不大的问题装在我的脑子里,在其后的阅读过程中反复遇到各种各样的论证,论点、论据,能与它联系起来。后来我就开始经常琢磨,我发现大多数人好像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平均寿命正在大幅度增长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那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刚开始都是一些貌似没有意义的思考,比如,“青春时光”延长了麽,所以,可以谈更长的恋爱,或者谈更多的恋爱……
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了个可能是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的意义:赚钱的时间拉长了,投资的时间拉长了,可能享受复利效应的人群数量增加了……
所以,这样一个变化,带来的意义很明确:人群之中,可能获得财富自由的比例和人数都必然会大幅度增长。你现在明白我那个很受欢迎很赚钱的付费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怎么成型的了吧?


你也可以想想,在这个过程中,从貌似无意义到意义重大的过程中,我有多少次被好奇心击中,而后四处找书去看,为了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否有足够的根据,又翻了多少学术文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怎么可能三心二意地阅读?我又怎么可能懒得去理解?

不会写作的人,读书一定效率很差。甚至,连快感都会少很多。



另外,我为了在影视作品上获得更多的快感,读过很多编剧、导演方面的专业书籍,甚至跑到电影学院上过导演课,那都是许多年前的事儿了。其实,我知道这辈子基本上不会有机会拍电影的,可为什么我甚至要去上导演课呢?道理很简单,所谓的专业,其实就是提高品位和品味,这两个品位都太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会提高,遇到牛屄作品的时候获得的快感是完全不一样的,看热闹的快感和看门道的快感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且,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我写文章,做讲演,其实用了很多貌似是导演才理所应当专用的技巧,我知道如何打下伏笔,我知道如何制造效果,我知道如何突出主线……
其实,别看我现在自己也讲写作课,可实际上自己却真的从来没亲眼遇到过真正好的写作老师 ——
我的很多技能,都是读书、看电影、上课的时候,四处拼接过来的,没有哪一个单独的老师教过我……
再进一步,希望你能融会贯通地把我刚刚分享的道理用到其他的领域,比如,我正在像投资人一样创业,也想创业者一样投资,你一听就知道了,这是个很锋利的手段。


3
如何做到融会贯通?


对,我这就要回答你刚刚瞬间的疑问,“如何做到熟练地融会贯通呢?”

很简单很简单的,经常我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这个道理还能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给大家一个链接,http://b.xinshengdaxue.com/A03.html,文章标题是《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我在少年时期的一个思考。高中的时候,物理课堂上,我跟大家一样,习得了一个概念,“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又叫做第二宇宙速度(Second Cosmic Velocity)

融会贯通的思考是这样:

这个道理还能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果然,很快想到了,赚钱速度一定要快,要快到一定程度,否则就像没有办法摆脱地心引力一样没有办法摆脱生活的束缚…… 生活貌似也是有重力的,也有重力加速度的:

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林林总总包括很多,主要包括:

无继承资产债务与利息欺骗与背叛间或一定发生的灾难税务与保险必需品开支


除了经常问自己这个简单朴素的问题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朴素的前提:你得积累。你脑子里积累的知识点越多,融会贯通的机会越大,否则,没有什么可以融会的,没有什么值得贯通的,哪里有什么机会?


一些有必要说明的细节


1
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


扯淡。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有人靠捡硬币发财的?

每天都要给自己腾出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至少是固定长度的阅读时间,至少连续一小时,这才是正道。

以后你会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

到最后,一个人的总价值基本上相当于他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的时间长度再乘以那些被解决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谁爱碎片谁就碎片去吧,反正我不。


2
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选择


以前读纸质书的时候,每年都有一两次手指被纸张划破…… 我问了很多身边的人,还没见过我这样的,所以我觉得纸张对我有仇…… 而且还是格外有仇……
所以,我不由自主地更喜欢电子书。


有人说,电子书伤眼睛,其实罢,视力其实没那么脆弱的。还有个事儿大家没在意而已,你看,所谓的老人耳聪目明,其实是一小部分脑子好使的老人有可能才耳聪目明的;也就是说,视觉这东西,或者说,输入器官,甚至包括听觉,长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大脑决定的,而不仅仅是由视网膜啊、角膜啊、虹膜啊、瞳孔啊、前房后房这些结构决定的。所以,我一听谁说,哎呀,看电子书太伤眼睛了,心里就有个声音不由自主地说出来:唉,就你那个
CPU 、内存和网速,摄像头破一点就破一点罢,反正经常死机……

我是十几年前就习惯了在各种屏幕上阅读,我最喜欢的,最不能割舍的就是“全文检索功能”。甚至因此拒绝使用 Kindle ——
搞来一大堆书,不能全文检索,甚至不能跨书检索,真是没用。


3
关于付费阅读


这个不多说了,因为有立场嫌疑。但,长期以来,所有的正式出版物不就是收费阅读吗?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免费内容也有好的,不过,比例上来看,就不一定了。这事儿上我也不准备劝谁。能够创造价值的知识,为什么不可以有个价格呢?我不太理解。反正,我一直是买书看的,从来不觉得书贵。而且我还买了许多线上图书馆的会员,也觉得不贵
—— 反正我有办法在别的地方用知识用能力赚到几百倍于购书付费金额的钱,真不觉得还有什么投资比买书读书更划算。这就是我的看法。


4
如何做读书笔记?用什么工具?



以前没有电子书的时代,我经常用卡片,摘抄,分类。现在呢?现在几乎不做读书笔记了,什么工具都不用,就是直接整本整本地存在电脑里,定期做个备份。需要的时候全文检索就可以了。


5
阅读一定要在安静的地方吗?


观察一下大自然你就知道了,傲娇的物种必然很快灭绝。如果你只能在安静的地方阅读,那你完了,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断。当年还在学校的时候,我是专门找嘈杂的地方阅读的,习惯就好了,边上多乱都不怕,自己该干嘛就干嘛……
这可真的是硬功夫。

所以,以后的时间里,真的是捡了大便宜,地铁上能看书,出租车上能看书,飞机上能看书,外面敲锣打鼓能看书,鞭炮连续放上十几天也一样能看书……
你想想看这是不是其实很爽?












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91485619&ver=1&signature=csGqay1awdSAj5KpKCPqylbJw08LrfvuO5ZQEg7XOxHiizTJE3voEPxqPAyzwAc2pVs77Mfv-hE1wTDqJdG-lMIpuW3107KYldf6mWuOaVflZB9RCLLtcVtUeM4li2XpTBaphNy2AHapSgXxzQNaGzbq54gno3bWzvYEYOQyVwI=

友情链接
KaDraw流程图
API参考文档
OK工具箱
云服务器优惠
阿里云优惠券
腾讯云优惠券
华为云优惠券
站点信息
问题反馈
邮箱:ixiaoyang8@qq.com
QQ群:637538335
关注微信